新华社:“上海光源”成功搭建提升中国原创能力的大科学平台
(记者 张建松 吴振东)由国家发改委、上海市政府、中国科学院共同投资建设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上海光源”自2009年5月正式开放以来,运行稳定,成果丰硕,成功搭建起提升中国原始创新能力的大科学平台。在19日召开的2012年度上海市科技奖励大会上,上海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获得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从空中俯瞰,位于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上海光源”如一座巨大的银灰色“鹦鹉螺”,蔚为壮观。整项工程在“上海光源”工程指挥部总指挥江绵恒的带领下,联合国内科研、设备、设计、制造等300多家单位,团结协作、协同创新、交叉创新、自主研发突破近百项关键技术,在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上取得重大成果。
上海光源工程总经理、中科院上海应物所徐洪杰介绍,“上海光源”首批建成的7条光束线站自2009年5月6日对用户开放以来,装置运行稳定,每年运行超过6500小时,其中实验供光约5500小时,光源的主要运行技术指标优于国际上新建光源的同期运行水平。
作为一个与世界同步的大科学实验平台,“上海光源”应用十分广泛。目前已累计进行了3614个研究课题,涵盖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十多个学科领域。来自全国278家单位、约5500位研究人员利用“上海光源”开展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截至目前,“上海光源”用户共发表研究论文约800篇,其中,SCI一区论文158篇,包括《自然》《科学》《细胞》三种国际顶级刊物论文20篇。有的研究成果还被美国《科学》杂志评出的2012年十大进展引用,入选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根据设计,“上海光源”具有建设60条以上光束线和上百个实验站的能力,后续的光束线站建设正稳步推进。据上海光源工程副总经理、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所长赵振堂介绍,目前,“上海光源”已启动8条线站建设,中国石化还计划投资建设三条线站,专门用于新型催化剂、高分子材料和油气勘探技术等研究开发。极端条件材料物性研究线站及医学诊断分支线站也在规划中。
此外,上海光源线站工程(二期线站)的项目已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十二五”发展规划。计划通过6年时间,建设一批(16条)性能优异的新光束线站,配套离线的材料准备、测试等实验辅助系统及用户数据中心。
“上海光源后续建设完成后,用户数量将逾万人,将对我国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化学、能源与环境科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的整体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促进多学科之间的融合,进一步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赵振堂说。(转载自2013年4月19日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