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点亮上海光源 带来全球影响力

(记者 徐瑞哲)“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教授科比尔卡,这样评价清华大学颜宁教授研究组今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新成果。他说:“要针对人类疾病开发药物,获得这样的人源转运蛋白结构至关重要。”这篇国际论文特别向上海光源致谢,因为这个研究组来沪入驻的公共实验平台正是上海光源。

11月7日披露的上海光源“五年报”显示,这个我国迄今为止建成的最具规模的大科学装置和多学科研究平台,自2009年正式向用户开放至今,已执行课题申请5406个,平均每年1000多个,涉及全国各省市区及香港、台湾地区的1590余个研究组、9225名实验人员,用户分布基本覆盖全国,并已有部分国际用户。开放运行初期,即开展如此大规模、高强度的用户实验,在国际上也属罕见。

随着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上海光源正在开放创新中形成全球影响力,包括两院院士、973首席、长江学者等在内的众多一流科学家,因为这个生于张江、形如鹦鹉螺的同步辐射装置来到上海。利用上海光源这台“超级X光机”,为人类拍摄一个个分子的照片。在结构生物学领域,上海光源改变了颜宁等一批结构生物学家以往主要依赖国外装置开展研究的局面。连续两个年度,各地用户利用上海光源测定的蛋白质结构都超过330个,在全球130多个同类型光束线和实验站中名列第一。其他各专业领域,上海光源诞生成果仅在《科学》《自然》《细胞》3种国际顶级刊物就发表论文37篇,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

据悉,除了来自科研院所、高校医院的近300家用户,还有35家企业利用上海光源进行技术开发,涉及行业包括制药、化工、技术鉴定等。如世界知名制药公司诺华、罗氏、葛兰素史克、辉瑞,以及药明康德、睿智化学、维亚生物科技等多家生物医药公司均利用上海光源获得的大量结构数据进行新药研发。

在上海光源周长432米的光子跑道上,首批7条光束线站每年供光运行约5500小时,运行水平处于同类装置国际先进,目前用户实验供光期间开机率已达99%。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高达78.1小时。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负责人介绍,与之相比,性能同处国际前列的第三代同步辐射装置—英国“钻石”光源、法国“太阳”光源,运行第五年开机率和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分别只有97.5%、28.5小时和98.4%、47小时。

据透露,上海光源一期工程一直处于供不应求、任务饱和状态,后续工程正陆续启动。拟先采用一期建设模式,由国家、上海市和中国科学院共同投资建设16条性能优异的先进光束线站。预计到2020年,后续工程陆续建成,上海光源硕大的螺壳内将拥有近40条光束线站,数量5倍于现有线站,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研究中心。(原载于《解放日报》 2014-11-08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