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为科创上海点赞!上海光源二期工程首条光束线站今晨出光

   

  图说:上海光源外景资料图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刘歆 摄

  新民晚报讯(记者 董纯蕾 郜阳)科创上海的头号地标——被形象地比喻为“鹦鹉螺”的上海光源,今天再添新神光。今天凌晨4时,上海光源线站工程新建16条光束线站中第一条进行调试的线站——在上海光源硬X射线通用谱学线站,成功出光,完成首轮调试目标,这也标志着上海光源线站工程正式进入了调试出束阶段。

  2016年11月20日,上海光源线站工程开工,属于国家“十二五”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国家、中科院和上海市共同投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16条性能先进的光束线站、实验辅助系统、光源性能拓展、建安工程及配套公用设施,建设周期6年。预计2020年前使上海光源拥有近40条光束线站。这些线站建成后将极大地提升和拓展上海光源的综合实验能力与用户支撑能力,使其动态研究、原位研究、复杂过程研究和综合研究的能力实现跨越,实现高指标的空间、时间和能量分辨能力以及多元素分析的灵敏度。对于上海人引以为豪的“鹦鹉螺”大科学装置新建线站,大家亲切地俗称它为“上海光源二期工程”。在工程经理部领导下,光源团队克服了用户开放与新项目建设同步进行、设备装调时间紧等困难,两年内完成从设计加工到调束出光。

   

  图说:光源团队科研人员连夜调试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2018年11月1日8时30分,在新建16条光束线站中第一条进行调试的线站——上海光源硬X射线通用谱学线站(BL11B)上,科研人员完成了调束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12时,开始正式调束。

  经过16小时不懈的努力,入射X光依次通过准直镜、单色器、聚焦镜等关键光学元件,随着前端区荧光靶出光、白光荧光靶出光、第一个单色光荧光靶出光、第二个单色光荧光靶出光,11月2日凌晨4时,在光束线出口铍窗处观测到了同步辐射光斑(9keV, Si(111)晶体),证实同步辐射光到达实验站,成功完成首轮调试目标。

   

  图说:左大束流调试下的第二个单色光荧光靶出光,右大束流下实验站曝光的光斑

  硬X射线通用谱学线站(BL11B)是一条基于弯铁光源、以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为主要研究方法的通用线站,能够对固态、液态、气态中待测元素的原子近邻结构和电子结构进行研究,是目前涉及学科面较广、用户较多的同步辐射实验方法。它也是上海光源线站工程首条建设完成光束线站,该线站从前端区,到水冷单色器、单色光狭缝、镜箱及压弯机构等,全部由上海光源设计、国内自主加工完成。

  BL11B的首轮调试成功,是上海光源线站工程开工建设以来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上海光源工程正式进入了调试出束阶段。BL11B的主要验收指标是实现宽温区(10K-1200K)的原位谱学实验能力,下一步科研人员将不断优化线站参数,使线站尽快达到验收指标。按照计划的6年工期,上海光源线站工程将于2022年12月竣工完成,争做质量一流、速度国际领先的先进光源。

   

  图说:光源团队今天上午庆祝首条光束线站成功出光

  【相关链接】上海光源的“小档案”

  上海光源自2009年开放运行以来,发展势头良好,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日益完善。10年来,上海光源主要技术指标处于同类运行装置的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高效稳定运行,服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研究机构、医院和企业等近500家单位的2万多名用户。上海光源每年供光运行约5500小时,装置运行处于同类装置的国际先进水平。大规模、高强度的用户实验,极大地支持了我国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的发展,支撑我国科学家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研究成果。

  截至2018年7月底,上海光源共接待用户39257人次,22146人(包括高校、研究所、医院和公司共计494家单位,2429个课题组),执行课题10180个。来自全国各学科领域的用户,便捷、及时地利用上海光源开展高水平研究工作,显著地增强了科研竞争能力,已发表论文4200多篇,在各专业领域内具有高影响力的其中SCI-1区论文约1200篇,其中在《科学》、《自然》、《细胞》三种国际顶级刊物发表论文88篇,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上海光源还全力支持国家重大项目关键科技问题的解决,支撑国家863、973、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大仪器研制以及军工和航天等项目的科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