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钍基核裂变能全国重点实验室 |
|||
-钍基核能物理中心-
|
|||
熔盐机械工程技术部 |
|||
仪控工程技术部 |
|||
熔盐化学工程技术部 |
|||
-核能综合利用研究中心-
|
|||
材料研究部 |
|||
钍铀循环化学部 |
|||
应用化学技术部 |
|||
氚科学与工程技术部 |
|||
核与辐射安全技术部 |
|||
应用加速器技术部 |
|||
反应堆运行技术部 |
从上海光源到钍基熔盐堆,他用27年的科研生涯,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和科学家对国家的责任与担当,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既然国家需要,我们就要努力去走通”
“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从追赶开始,最终一定要走到超越。我们中国人不能一直跟在别人后面。”铿锵有力的话语久久回荡在耳畔。4月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第十一期“报国讲坛”圆满举行,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先导专项负责人的徐洪杰研究员以《从上海光源到钍基熔盐堆(追赶、超越三十年)》为题,深情回顾了他带领两个大团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科研历程。
“科学家的个人价值只有融入国家需求才能最大化,创新与担当永远是科研工作者的底色。徐洪杰所长用亲身经历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李晴暖在致辞中表示。
上海光源:“鹦鹉螺”里照见微观世界
有这样一束“光”,能快速看清病毒结构,为科学家快速研制疫苗和药物提供助力;能观察锂离子在电池中如何移动,从而找到提高电池容量和寿命的办法;或是原子级别逐个探测芯片的表面,破解芯片“卡脖子”难题……“同步辐射光源产生的X射线,亮度是普通X光的上亿倍。这对科学家来说太重要了。”徐洪杰介绍说,同步辐射光源犹如一台“超级显微镜”,帮助科研人员洞见微观世界,解决前沿科学问题,因此成为了发达国家竞相发展的热点。
1995年,中科院和上海市政府决定共同建设上海光源,这个重任当时就落在了上海应物所(时称中科院上海原子核所)。“五年,不做其他研究,专心建设光源。”时任常务副所长的徐洪杰背负着导师杨福家院士和所领导班子的殷切期望,带领科研团队一路攻坚克难,这一干就是十五年,几乎所有主要关键技术全部被攻克,一支三百人的科技团队也培养锻炼出来,创造了52个月建成上海光源的世界记录。
从空中俯瞰,位于上海张江的上海光源仿佛一个巨大的“鹦鹉螺”,它就是中国大陆第一台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自2009年开放至今,上海光源从最初的7条光束线、不到10个实验站延展至如今的34条光束线和46个实验站,是国际上现阶段光子能区覆盖最广、运行线站数量最多的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装置。“上海光源的设计与加工在国际上也堪称完美,我们几乎做到了极致。”提及这束“光”,徐洪杰难掩内心的自豪。
钍基熔盐堆:跨越半个世纪的中国梦
“在未来碳排放受限制的世界,核能不可替代。”徐洪杰表示,核能作为清洁低碳能源,对于我国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意义重大,钍基熔盐堆给了我们“弯道超车”的机会。据了解,中国钍资源丰富,“熔盐堆是最适合钍基核燃料高效利用的堆型,然而,这座新‘炉子’太难造了”。在徐洪杰看来,钍基熔盐堆的研发就是一个“龟兔赛跑”的故事。1965年,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成功建成了世界上首个液态燃料熔盐实验堆。然而,在短短运行5年后,这项研究就因种种原因终止了。我国也曾选择钍基熔盐堆作为发展民用核能的起步点。1971年,上海“七二八工程”建成了零功率冷态熔盐堆并达到临界,但受限于当时的科技、工业和经济水平,后续转为建设轻水反应堆。
2009年,就在上海光源建成之际,面向国家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需求,徐洪杰受命“转身”,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支持下,重启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TMSR)研发。面临诸多科学技术挑战,“我们从基础做起,从材料做起。只有自己掌握了技术,才不会受制于人。”徐洪杰表示,“10多年前,这一项目起步时,我们人才队伍基本是零,而现在我们拥有了全球最大的约五百人的钍基熔盐堆研发团队。”半个世纪前源自橡树岭的美国科学家的梦想,正在几千英里之外的中国实现。从繁华的东方魔都扎根到西北的戈壁荒漠,2023年,两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在甘肃武威建成,成为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钍基熔盐堆(钍铀燃料循环)研究平台。“国际评价我们‘正引领全球熔盐堆研发’。”
“我们要追赶的目标,是世界最好水平”
从1995年投身上海光源建设,到2009年受命转向钍基熔盐堆研发,徐洪杰始终站在世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科研工作。“我们要以全球的眼光来看自己到底做得怎么样,我们追赶的目标一定是真正的世界最好水平,这样才能超越。”就这样,我国拥有了一批关键性能指标位居国际前列的光束线站,建成了全球唯一运行着的熔盐实验堆……
徐洪杰曾说,科技人员一辈子能干一件大事,干成一件大事是幸运的。而如今,这位年至七旬的老科学家用自己的坚守与付出,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成就了两件大事。当被问及是什么样的精神和力量支撑着他迎难而上,“你想做一件事情,你就可以。”干脆简洁的话语中,流露出的是一股强大的韧劲。正如他所言:“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就应义不容辞。”这份赤诚初心,正是中国科学家群体在新时代逐梦科技强国的生动注脚。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纪检组组长孔朝晖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徐洪杰的科研历程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生动写照。他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以他为榜样,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勇担历史使命,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报国讲坛”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推出的“讲述身边科学家故事”的精品讲坛,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子不忘科技报国的初心和使命,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勇攀科技高峰。
本期讲坛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分党组(沪区党委)主办,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党委协办,吸引了来自沪区各单位的党务干部、科技骨干及学生代表共200余人热情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