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离子物理前沿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成功召开

2015年8月13日至15日,“重离子物理前沿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嘉定园区成功召开。重离子物理是当前国际上核物理研究的主要前沿领域。近年来,我国在高能及中低能重离子碰撞物理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成绩。上海应物所核物理研究室作为一支国内外重离子物理研究的重要力量,在二十余年的研究历程中成果显著。例如,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各一次。是一个汇聚了中科院院士(1人)、973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杰青(2人)、国家优青(2人)、基金委创新群体等优秀人才的研究队伍。为加强和推进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内在重离子物理研究领域的创新能力及开拓新的前沿研究方向,上海应物所主办了此次重离子物理前沿研讨会。来自国内20余家单位及美国5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共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并有36人作了学术报告。

上海应物所副所长马余刚研究员代表会议主办单位致欢迎词。会议分别由上海应物所沈文庆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朱志远研究员、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前副所长靳根明研究员、RHIC-STAR国际合作组前发言人许怒教授、北京大学孟杰教授、山东大学梁作堂教授和中国科技大学王群教授、汪晓莲教授等主持。会上,来自北京大学的叶沿林教授、南京大学的任中洲教授及上海应物所的马余刚研究员分别介绍了他们在原子核的α集团结构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美国得克萨斯农机大学Commerce分校的李宝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的陈列文教授、上海应物所的徐骏研究员等介绍了中能重离子核反应动力学、原子核对称能及其密度依赖等方面相关研究进展;北京大学的许甫荣教授、上海交大的赵玉民教授等介绍了原子核的壳模型、配对结构等理论研究进展;上海应物所方德清研究员、近代物理所王建松研究员介绍了不稳定原子核的奇特结构、反应及衰变特性的最新实验研究进展;北京师范大学的张丰收教授及包景东教授、理论物理所的周善贵研究员介绍了融合反应机制与超重核合成的最新研究成果;近代物理所的唐晓东研究员介绍了天体中的核过程研究进展;上海应物所的王宏伟研究员介绍了上海激光伽玛源的进展及可能开展的核天体物理研究;美国UCLA的黄焕中教授介绍了意大利的CUORE国际合作实验及未来在中国的地下实验室可能开展的无中微子双beta衰变实验;现任RHIC-STAR国际合作组发言人、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的许长补教授、山东大学的徐庆华教授和上海应物所的Neha Saha博士等介绍了RHIC-STAR国际合作实验的最新物理成果及探测器升级计划;华中师范大学及美国伯克利实验室的王新年教授、美国得克萨斯农机大学的柯治明教授、上海大学的许晓明教授、上海应物所的马国亮研究员等介绍了高能重离子物理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如夸克物质的输运、J/psi产生、集体流等进展。

此次会议的报告内容涵盖了从每核子MeV的低能区到每核子TeV的极端相对论能区的重离子碰撞物理,即从核子层次的物理跨度到夸克层次的物理。另外,核物理与天体物理、粒子物理的交叉也是一个重要的特点。因此,多个报告涉及到核天体物理及深地实验中微子研究等前沿研究方向。与会者围绕以上核物理前沿的报告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核物理研究室供稿)

本次会议的网页为http://sfhp2015.csp.escien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