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论坛“高能核物理前沿研讨会”顺利召开
2010年8月12-13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共同主办的“高能核物理前沿研讨会”(第13期交叉学科论坛),在中科院上海交叉学科中心举行。上海应用物理所马余刚研究员担任本次研讨会的执行主席。本次研讨会吸引了国内外从事高能核物理研究的专家学者30余人。国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上海市科协主席沈文庆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上海交叉学科中心主任朱志远研究员出席研讨会并讲话。朱志远代表中科院上海交叉学科中心对在座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上海交叉学科中心设立的“交叉学科论坛”是依托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和科学家,面向科技发展前沿,围绕科技创新发展趋势,促进形成战略性科技创新思想和前瞻性科技部署的研究平台。该论坛已成功举办了信息、材料、能源、生物医药等研讨会,开展多学科交叉研讨活动。他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
沈文庆在致辞中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国家科学基金委的工作性质和任务。他详细介绍了基金委面上项目的申请情况,并欢迎大家申请基金项目。沈院士指出,高能核物理研究,一方面要为解决国家需求和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为实际应用人才储备力量,培养更多的应用人才。他希望加强国内外的研究合作,促进和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研讨会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近代物理所、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中科大、华中师大,山东大学、中国原子能院,以及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美国加州大学、马里兰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就近期国际上高能核物理的研究进展、热点和未来高能核物理的发展,特别针对我国可以重点开展的相关研究作了报告和发言。
研讨会以邀请报告为主,自由讨论为辅。专家们围绕相对论重离子碰撞探讨接下来如何在兰州国家大科学工程上合作开展先进的核物理实验研究。美国加州大学黄焕中教授、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许怒研究员和布鲁克海汶国家实验室阮丽娟博士分别介绍了美国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STAR国际实验组)的相关进展,以及如何做好中国合作组大型时间飞行谱仪的数据采集和相应物理工作,特别是2010年采集的大统计样本事件的热点物理分析。上海应用物理所陈金辉博士介绍了RHIC-STAR发现的第一个反物质超核(Science 328 (2010) 58),及其科学价值。这项工作充分说明了中美RHIC-STAR合作除了大型飞行时间探测器的成功研发外,在物理分析上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美国马里兰大学、上海交大季向东教授介绍了锦屏山暗物质实验研究计划的最新进展,实验安排和发展机会。华中师大蔡勖教授介绍了欧洲核子中心大强子对撞机的运行情况,实验数据分析现状,领域的热点课题。上海应用物理所王宏伟副研究员介绍了无中微子双β衰变实验的CUORE国际合作。中国科大陈宏芳教授介绍了新探测器硬件开发与发展的最新进展。在座的理论物理学家们积极地提出各种设想,通过实验来验证其学说。
会议还达成了如下共识:围绕国内兰州CSR,美国BNL-RHIC,欧洲CERN-LHC等大装置之间的物理研究、探测器研发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开展交叉研究,并考虑联合申请重大基金。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