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柏林院士谈机遇、奋斗与物理

2011年10月10日下午,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嘉定园区学术活动中心报告大厅掌声雷动,欢笑阵阵,研究生部组织的《与科学大家面对面-院士系列讲座》又迎来新一轮高潮。著名理论物理、计算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及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前所长、复旦大学教授郝柏林先生对近200位本所研究生及职工做了一场名为《机遇、奋斗、物理》的学术报告。李燕副所长、胡钧副所长和在座的教职工及同学们对郝柏林院士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郝院士谈奋斗
郝院士从他对奋斗的看法展开了整个报告,一个人奋斗的历程中总会经历许多“快变量”和“慢变量”。他谈到: “一个人学习成长的历程是‘快变量’,而我们所处环境的历史潮流是‘慢变量’,‘快变量’受‘慢变量’制衡与约束。历史潮流是民族和国家总的命运,作为一个人,你改变不了这些‘慢变量’。你们要认识现在的历史潮流,努力地发挥自己特长,尽量把所有的聪明才智都用出来”。随后,他回忆起青年时代学习的经历,表达他对奋斗的认识。1954年郝院士凭其优异的高考成绩成为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外派留学生中的一员远赴苏联,1956年夏天从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转学到哈尔科夫国立大学数学物理学院后,将两年的学习任务并在了一年之内,毅然辞掉了所有的社会工作和职务,利用了一个暑假的时间自学并通过了整整13门考试,提前完成论文答辩回国报效祖国。在回忆起文革那段特殊岁月的科研经历时,他谈到:“在那些岁月里,由于历史的特殊原因造成研究的暂时停顿,但不能凭此理由放弃基础研究工作。在五七干校里, 每天吃完晚饭后,有两三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绝大多数人都到食堂里看电视或打扑克,还有一些唱歌、跳舞的。我就利用这段时间在一个木头箱子上写我的稿子,在文革后出版了国内第一本FORTRAIN语言的教科书。”他深切地对大家讲到:“你如果在很顺利的环境里,你的愿望能够得到满足,这是一大幸事,你当然可以努力发挥。但是,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很难永远如此。有的时候,你所处的条件、所做的事情和你的愿望并不一致。这个时候,你要好好想一想。我的建议是把手头上的事情做好,绝对不要自暴自弃,不要破罐子破摔。”郝院士还特别告诉大家,不要过于专注于个人利弊与得失,只要努力去做,尽心奋斗,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郝院士谈机遇
在谈到机遇问题的时候,郝院士用他所亲历的一系列故事告诉大家,奋斗和机遇是并存的。郝院士讲述了大学转学的一段经历:“人生道路中也有偶然的机遇改变你的命运。为了转学,我决定自学数学,下了很大功夫学习,但又怕同学知道受组织批评,所以努力把煤矿工业的经济和管理专业专业所有的功课都学好。这转学的过程,也很不容易。物理系主任一听说从工程经济学院转来了一位学生,而且还要学理论物理,他做不了主,于是联系了一位与苏联著名物理学家朗道院士合作撰写10卷理论物理学教程的专家栗弗席兹教授与我相约面谈。面谈结束后,他对系主任说,这位学生知道的数学比物理系三年级的学生还多一些,可以收下来。就这样,我转入了哈尔科夫国立大学攻读理论物理。”郝院士通过这则故事教育大家,面对机遇,一个人单靠热诚的愿望是不够的,只有时时刻刻地奋斗,时时刻刻地做好准备,机遇才会眷顾你。

郝院士谈物理
在对大家讲述物理科学研究时,郝院士首先讲到读书和创新的关系,他感慨道:学理论物理,光是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有创新发现,要有论文的发表欲和迫切感。他主张科学工作者从事研究,首先是老老实实地辛勤劳动,这和工人、农民的生产劳动没有原则区别。然而又有一条不同:熟悉和重复别人做过的事,这只是做学问的必要前提;而只有做出前人未曾有过的新结果,才可能被承认是科学成就。关于基础研究的治学态度,郝院士举了一个他做学问的例子:1959年,据传苏联研制成功高分子半导体,成本低廉。我国也迅速组成了会战组,也开始研制自己的高分子半导体。通过剖析我国高分子半导体材料及器件的研制历程,郝院士颇有感悟:“做基础研究一定要科学严谨并冷静地长期坚持。”

虽然已经年逾古稀,郝院士的演讲仍然慷慨激昂。他所展现的热情和睿智,爱党爱国的精神,对奋斗与机遇之间深邃内涵的阐述,生动幽默的简捷语言,赢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报告持续了近一个半小时,最后郝院士语重心长的激励大家:“机遇是不可控的,但是可以做好充分准备,青年人不应感叹命运如何,要‘先投入到战斗中’。”研究生们在会后纷纷表示,从郝院士生动的人生故事中,懂得了机遇与奋斗的关系,要注意平时学习工作的点滴积累,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树立远大理想,在科研工作中不畏惧困难与寂寞,勇攀科研新高峰。

郝柏林院士.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