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费林加教授访问上海应物所并获聘名誉研究员

2016年11月2日,伯纳德·L·费林加(Bernard L. Feringa)教授应邀访问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并被聘为名誉研究员。费林加教授是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教授,荷兰皇家科学院副院长,并被荷兰女王授予骑士头衔。上月,他因在分子机器设计与合成领域的杰出贡献而与法国的Jean-Pierre Sauvage教授和美国的J.Fraser Stoddart教授获得了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

在授聘仪式上,上海应物所副所长马余刚为费林加教授颁发了由所长赵振堂签发的上海应物所名誉研究员聘书,并对费林加教授新近获得的诺贝尔奖表示热烈祝贺。随后,费林加教授致答谢词,并做了题为《从分子到动态分子系统》(From Molecules to Dynamic Molecular Systems)的学术报告。报告中,他以飞鸟与飞机的比喻形象阐明了自然与科技的关系:科技难以完全复制自然界的神奇,但是我们可以受到自然的启发,利用自然赋予我们的工具来设计和创造强大的人工机器。在随后一个多小时的报告中,费林加教授展示了近年来其研究团队在这一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他们实现了可在光能或化学分子“燃料”驱动下定向旋转的分子马达,以及由这些分子马达构成的“纳米车”。这些精巧的分子机器甚至能驱动质量一万倍于自身的玻璃小杯旋转,可谓巧夺天工,令人惊叹不已。此外,费林加教授还展示了这些分子机器在抗生素药物受控释放等生物治疗应用中的广阔前景。利用这种抗生素药物对光线的响应,他构建了一幅由受控的菌斑形成的代表中华文化的太极图案,令人印象深刻。他表示,他最大的梦想之一,就是能够利用这些光控分子开关来控制肿瘤药物的活化与释放,在减轻药物毒副作用的同时增强其对癌细胞的靶向杀伤能力。最后,费林加教授引用达芬奇的名言结束了报告——“从自然创造人类这一物种开始,人类就在自然的帮助下开启了无限新物种的创造”,表达了他对自然与科技关系的睿智见解和对科学创造的满满信心。

在互动环节,年轻的学子们热情高涨,争相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从“分子机器的应用前景”到“如何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坚持科研道路”,费林加教授的回答风趣而充满了哲理,令人大受启发。他和大家分享了多年来研发这些动态分子机器过程中的艰辛与挫折,鼓励大家在科研的道路上绝不放弃,令在场各位深受鼓舞。

在当日的访问中,费林加教授还在物理生物学研究室主任樊春海研究员等人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和物理生物学研究室,并与物理生物学研究室科研人员进行了座谈。双方就多个有共同兴趣的领域展开了充分交流,并达成合作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