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举办“一个人的长征”报告会

“心中若有方向,必能在荒凉之中走出个繁华的风景来”
    2016年11月23日下午,著名摄影师、纪录片导演左力应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党总支的邀请到我所作了题为《一个人的长征》的报告。上海应物所全体研究生党员及部分其他研究生与职工聆听了左力老师的报告,报告会由主管所领导李燕主持。在欢迎辞中,她希望在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80周年之际,通过左先生徒步重走长征路的回顾,感悟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长征精神。她指出青年学子应当同时代相结合,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艰苦奋斗,将崇高理想与学习工作统一起来,使之不断地与时俱进。
    报告中,左力先生分享了他重走长征路的历程。82年前,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军从瑞金出发,在“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逆境中,渡过了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翻越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穿越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顺利抵达陕西吴起县。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长征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永久奋斗”的革命乐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革命的壮丽史诗。为追寻当年中央红军的步伐,左先生于2013年10月10日从江西瑞金出发,耗时374天,他还原了历史原貌——重新测量飞夺泸定桥惊心动魄的准确时速,翻越大雪山夹金山,穿过若尔盖大沼泽地,凭吊懋功两河口会议,徒步二万五千里,于2014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左先生感慨道:“心中若有方向,必能在荒凉之中走出个繁华的风景来。”
    在回忆重走长征路的初衷时,左先生谈到因为拍摄纪录片采访了许多参与长征的共和国的开国上将,他们在人民革命斗争史中立下赫赫战功,身上有一种令人震撼的军人气质,但当说起长征时,这些当年的猛将也不禁流下了眼泪。怀着对红军老战士们对革命的理想信念不畏牺牲、艰苦奋斗的敬仰之情,左先生按照红军的行经路线,克服精神上的孤独和身体上的疲劳,以红军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为指引重走长征路。途中采访长征事迹,找寻当年长征的印迹,他深深的被红军的精神感染,他感悟到:“我不仅身体在‘长征’,思想也在‘长征’。想起红军,总感觉有一种使命感。了解的越多,越感受到了红军的伟大。我就越是能感受到长征的伟大,从弱小到强大,这种逆袭,意义重大,用他的朋友为汶川地震创作的一句歌词来概括,就是‘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开花’!”2014年10月19日,左先生终于走到了此行的终点——陕北吴起镇。在红军长征纪念碑前,很多朋友、游客为他庆祝,他们与左先生一起手握一簇簇鲜花献于纪念碑前。完成重走长征路的这一刻,他潸然泪下,通过缅怀红军楷模的事迹,他被老一辈革命先烈的气质精神所深深感染。左先生感慨道:“伟大的东西很多并不是生而伟大。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不畏牺牲的远征,是一场绝地反击,是一次向死而生。苦难,是一曲人生的悲歌,却也是人性光辉绽放的时刻。”
    在报告中他还同大家分享了他的人生体会,他谈到:“当年在深圳工作,都市生活有太多的选择、太多的诱惑,的确有时会迷失方向。重走长征路使我体验了人情温暖和对信仰的伟大追求。有时徒步至深夜困顿交加时,远处村庄那一点点的灯光鼓起我的希望,让我一下子就获得了幸福感。在深圳,虽身处繁华,反而内心一片荒凉。但当身处荒凉时,那一点点灯光就成了指引我的方向。” 他一路上吃百家饭,睡百家炕。每到一处村镇,只要说明自己正在重走长征路,沿途的老乡都会无私的帮助他。他感言:“长征的胜利是中华民族最强大精神的体现,长征锻造了中国最强悍的一代军人,中华民族于是在苦难中开花”。
    左力先生以激昂的情绪,真情的呼唤,激发了大家对红军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的敬仰。在座研究生们深深为之触动,作为青年一代,需要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长征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国家精神。正是基于党的正确领导,以及崇高的革命信仰,还有那种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红军长征才取得了伟大胜利。在新的时代潮流下,青年学子需提升社会责任感,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地按照目标砥砺前行。(研究生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