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应物所举办人文系列讲座《科学传播中的“专”“转”“传”》

为提升科研人员的科学传播与科普叙事能力,助力科技工作者讲好科学故事,2025年10月16日下午,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生人文系列讲座在学术活动中心成功举办。九三学社上海文化委员会秘书长、科普专委会会员张早应邀带来题为《科学传播中的“专”“转”“传”》的专题讲座。本次活动同时作为 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及科学家精神宣讲团能力提升的专题培训。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茂华出席并致辞,近百名研究生与职工参加。活动由科研与教育处副处长钟静主持。

王茂华在致辞中,从今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的命题导向谈起,指出清晰、生动、有感染力的表达不仅是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更是当代科研工作者不可或缺的素养。他强调,优秀的科学传播能够打破专业壁垒,连接科技与公众,是提升国家科学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一环,鼓励在场师生重视表达、学会传播,让科研成果更好地被社会理解和应用。

张早以“认知循环”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科学传播中“专”“转”“传”三个关键环节的内涵与实践方法。她指出,“专”是科研内容的专业深度,“转”是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语言的能力,而“传”则是通过叙事、视觉与情感共鸣,实现信息的有效触达。张早结合丰富的案例,讲解了如何通过视觉符号、叙事逻辑与共情模式,打造具有吸引力的科普表达。

在互动环节中,张早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了呼吸与发声的专项训练,现场气氛热烈。她指导大家如何运用气息与共鸣,在科普场合中锻造出兼具“权威性”与“亲和力”的“可信”声音。掌握了这一基础,科普工作者可以将复杂的科研内容转化为生动易懂的科普语言,并在表达中融入个人风格与情感温度。张早老师还特别演示了“态势语言”如何与“呼吸发声”等非语言因素协同,为科学传播增效,并进行了细致的现场指导。“核力前行”科普社团陈楠楠为现场观众带来了题为《有趣的3D打印》科普报告,张早老师对科普报告进行了现场点评和指导。

讲座尾声,张早老师以“科技与人文的交融”为主题,鼓励青年科研人员在追求科学真理的同时,也要注重传播的力量,让科学知识走出实验室,走进公众视野。她特别引用周培源院士的十六字期望——“独立思考,实事求是,锲而不舍,以勤补拙”,鼓励大家以此作为治学与为人的准则,在科学道路上砥砺前行。

本次讲座不仅提升了同学们的科普表达能力,也增强了大家对科学传播使命的认识与责任感。未来,我所将继续推进人文与科技融合的系列活动,助力青年科研人员全面发展。(科研与教育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