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应物所联合兰州大学共同举办“溯征途 创未来”2025年度研究生思政教育主题实践活动

为深入弘扬科学家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10月20日至23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兰州大学组织开展了“溯征途   创未来”2025年度研究生思政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此次活动内容丰富,涵盖上海应物所武威园区参观研学、科普志愿服务、爱国主义基地参观、党团工作交流等多个环节。上海应物所研究生党总支联合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外国语学院党委组成70余人的实践团队,一同走进甘肃武威地区,沉浸式体验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行走的大思政课”。本次活动还获得上海市核学会的大力支持和指导。

在上海应物所武威园区,科研与教育处处长林俊详细介绍了钍基熔盐堆研发进展及未来发展规划,生动讲述了研究所全所上下聚焦主责主业,坚持“十几年磨一剑”,在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堆领域攻坚克难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反应堆运行技术部副主任徐博为师生们系统介绍了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堆的基本原理、独特优势及关键科研历程。师生们走进2MWt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现场,近距离观摩实验装置,通过专题宣传视频了解了实验堆从规划、设计到建造的全过程。科研人员从上海嘉定远赴戈壁荒漠、坚守攻关的感人事迹,让在场师生们对“奋发自强、求实创新、文明团结”的核所精神有了更为深刻且鲜活的体悟。

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对接西部科学教育需求,深化所地共建融合,本次实践活动面向民勤六中和民勤南关小学开展系列科普讲座。“核力前行”科普社团成员王玥、冯鹤丽、廖川、邓辉、陈楠楠、林恩佑、王瑞7名研究生志愿者分别围绕核物理、同步辐射、辐射原理、核电技术、3D打印、辐照技术、质子治疗等主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专业知识,配合图文演示、趣味问答等丰富展示形式,为孩子们带来一场生动的科学启蒙。兰州大学的杨宸及周嘉宇科普团队通过“环形加速器”互动实验,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小实验,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讲座现场氛围热烈,科普志愿服务不仅为西部地区青少年送去物质关怀,更以沉浸式科普体验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热情,为校园注入科技活力。播撒在孩子们心中的科学种子,终将生根发芽,指引他们在追寻科学梦想的道路上笃定前行。

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与生态文明实践环节,师生一行赴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治沙纪念馆开展实地研学。大家循着“遗梦-寻梦-追梦-续梦”的展览脉络,深入了解八步沙由“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生态蜕变,深刻体悟“扎根荒漠、接续奋斗、甘于奉献、顽强拼搏”的“八步沙精神”。此外,师生还参与了沙画艺术体验与压沙实践,亲手编扎草方格、铲沙固土,在劳动中切身感受治沙人“敢把沙漠变绿洲”的“现代愚公”之志,进一步理解了生态文明建设久久为功的深刻内涵,也让爱国主义情怀在实践体验中愈发厚重。

为深化所校交流协作,共探党团学建设新思路,上海应物所与兰州大学联合举办党团学工作交流会。会上,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刘作业与我所科研与教育处副处长钟静分别介绍了各自单位在党团学工作方面的开展情况,进一步凝聚了合作共识。在学生交流环节,上海应物所学生代表邓辉、林恩佑、孙瑞彬与兰州大学学生代表周嘉宇围绕科普经验、科研交流等议题深入研讨。王文峰研究员在总结交流中表示,上海应物所与兰州大学渊源深厚、学科契合互补,人才培养与科研需求高度匹配,希望双方未来深化常态化合作。会后,同学们参观兰州大学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近距离观摩实验装置、了解科研成果,既拓宽学术视野,深化了核科学领域科研交流。

研究所高度重视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持续贯彻“三全育人”理念,本次思政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把课堂“搬”出教室,加强与兄弟院校交流合作,以参观调研、科普宣传等方式,探索出一条行走在祖国大地上的“大思政课”的新路径,进一步引导研究生们增强“胸怀天下、服务国家”的使命意识,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中去。(科研与教育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