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楷模
吴金印:这股劲 他从没松懈
50年过去了,如今吴金印已年过七旬,在唐庄镇,治山治水工程仍在进行。一辈子埋头基层苦干,这股劲他从没松懈。
2016年5月,记者操作无人机低空掠过改造过后的乱石沟壑,绝壁荒滩,传回的图像令人震撼:梯田线条跌宕,人造林爬遍山崖。老书记的一生,深沉地写在了河南卫辉市唐庄镇的大地上。
群众的心像土地,种一粒收千粒
1942年吴金印出生在卫辉,正是逃荒要饭的年景。卫辉当时叫汲县,被日本兵盘踞。至今吴金印仍对当时的惨烈场景记忆犹新。
1948年汲县解放,吴金印正上学。老百姓可以不再被饥荒动乱所困,甚至破天荒地有了开山凿渠、治山治水的力量。吴金印17岁成为大队会计,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岁成为大队支书。
吴金印曾说:“过去说聚宝盆,放进一个,出来十个。其实土地才是聚宝盆,种下一粒,收上来百粒千粒。群众也是这样,只要我们干了群众盼望的事情,就能收获群众的心。”
吴金印曾三次拒绝提拔,至今还是乡镇党委书记。他带着群众治山治水、改河造田、开山架桥、穿山挖渠、绿化荒山,种林果、搞工业。太行山的群众宁可不要政策不要钱,只要求把吴金印派过来,留在这儿。
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
1968年,20多岁的吴金印背铺盖上太行山,到狮豹头乡任职。进山连条像样路都没有。有老人活到六七十岁没下过山,没见过大平地,以为天底下只有山。看群众碗里的饭,汤水泡野菜,尝一口,没有盐。
太行山是出英雄的山。战争年代,老百姓把共产党员藏在家里,共产党员在这座山上丢过命,淌过血,共产党许诺要带他们过上好日子。
“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是太行一带共产党员共同的品质。杨贵这么干,河南省委原副书记郑永和也这么干,百折不挠。
郑永和受到冲击时,组织上把他安排到吴金印这里。郑书记计算要在汛期前赶工,号召群众每晚上山拉石头。上下6里山路,郑永和经常拉到5趟才肯睡觉。吴金印记得,郑书记在这里六七个月,竟没有歇过一天。
凿洞抡锤,他们一人一口气1800锤。整个人被石粉裹满全身,只知道全身汗从脚上流下来,每挪一步就是一双湿脚印。在狮豹头任公社党委书记10多年,吴金印带领群众凿了6个山洞,筑起85道大坝,建了25座小水库,3.8万米水渠,8座公路桥,造田2000多亩。
共产党员搞特殊的那一刻,就脱离了群众
吴金印调离下山的时候,骑自行车,驮着铺盖卷。本来悄悄地走,被群众看见,结果人越聚越多,送出一程又一程。怎么也劝不回去,群众哭,吴金印也哭,挥别狮豹头。
从吴金印调任唐庄镇,将近30年的时间。在这里,吴金印和唐庄镇的干部始终坚持“四同”: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事同群众商议。遇有大项目,干部住山上,住工地,住群众家,吃派饭。
去年,唐庄镇地区生产总值已超过50亿元,群众住上小楼,很多家买了车。吴金印仍然穿着他的旧衣服、黑布鞋。年轻人问,既然致富是咱奋斗目标,为啥更优越的物质条件不能成为你吴金印的追求?
对啊,即便是共产党员,这样的追求何其正当!在池山驻队时,吴金印特别关照“五保”老人杨务新,每天为老人挑水扫地。当派饭到老人家,吴金印一进屋,闻到鸡汤香,老人竟然把下蛋鸡杀了,给他补身子。吴金印借故躲开,老人急得哭,最后他也没吃这顿饭。
吴金印说,我能不知道肉好吃吗?如果吃了,每个人都知道我爱吃肉,接着都这么做。共产党员搞特殊的那一刻,他就脱离了群众。脱离群众,你就干不长。
“老百姓最有良心,他知道谁跟他亲。”吴金印一辈子敬重的老师郑永和,从省领导岗位上退休,钻进深山带领群众治虫挖渠。吴金印三次去看他,一次在治虫打药,一次在凿石头给群众砌门墩,一次在田里给群众“打坷垃”。
吴金印问他,退休了,你不在家享享福?郑永和说,人老了,谁跟咱亲就想跟谁在一起,群众跟咱是真亲啊。2016年,吴金印还念着郑永和,说直到去世的时候,老郑还在山里头,那才是真真正正把一生献给了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