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神奇之光”照亮科研创新路——上海光源荣获市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上海光源内部实验室光景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记者 马亚宁)浦东张江张衡路上,有只美丽的巨型“鹦鹉螺”,它的“心里”有许多电子以近乎光速的速度昼夜不停放射着“神奇之光”,帮助一支支科学创新团队完成了梦寐以求的科研任务。这就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大科学装置和大科学平台——上海光源,在今天颁发的201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中拔得头筹,获得唯一的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犀利“眼光”打开视界

看懂树木的呼吸过程,“透视”蚕宝宝肚子里的奇妙“丝国”,用20微米的分辨率“聚焦”小鼠肾脏……自2009年对用户开放以来,装置运行稳定,开机率逐年上升,2012年已达98.4%。上海光源工程总经理徐洪杰介绍,上海光源是一台高性能的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装置,在建设过程中不断融合国际上同步辐射光源加速器和光束站建设的新思路、新成果,使其最终整机性能达到国际最先进水平,成为国际上最好的同步辐射装置之一。

上海光源工程建设内容包括一台能量为150MeV(兆电子伏特)的电子直线加速器,一台周长180米、能量3.5GeV(吉电子伏特)的增强器,和一台周长432米,能量3.5GeV的电子储存环,具有建设60多条光束线站的能力,首批建设了7条光束线和实验站,总投资14.3亿元。它犹如一台巨大的X光机和数台超级显微镜,“眼光”锐利又独到,为各科研领域打开了一个又一个难得一见的奇妙视界。

不可或缺实验平台

开机以来,上海光源每年运行超过6500小时,其中实验供光约5500小时,已累计执行用户研究课题3614个,涵盖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十多个学科领域,用户来自全国278家单位,有研究成果被美国《科学》杂志评出的2012年十大进展引用,入选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目前,上海光源已成为我国多个学科领域前沿研究和高科技研发不可或缺的实验平台。例如,在结构生物学研究领域,上海光源一经使用立即改变了我国结构生物学家以往主要依赖国外同步辐射装置开展前沿领域研究的局面。2010年中国疾控中心在这里找到了当时大规模流行的H1N1甲流病毒蛋白质结构。目前,已经测得基因序列的H7N9病毒研究正在加紧生成其蛋白质晶体,待病毒蛋白质晶体形成后,也将利用上海光源研究其蛋白质结构,为寻找与发现特效药物指明路径。

后续建设更加亮眼

上海光源工程副总经理、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所长赵振堂介绍,上海光源首批线站建成后,国家通过其他专项先后启动了8条线站的建设,包括:

  ■以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为核心的国家蛋白质研究上海设施“5线6站”

  ■以高温超导研究为核心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梦之线”

  ■以新能源材料研究为核心的近常压光电子能谱以及低能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两条线站

  ■中国石化计划投资建设三条线站,专门用于新型催化剂、高分子材料和油气勘探技术等的研究开发

  ■极端条件材料物性研究线站及医学诊断分支线站也在规划中

上海光源后续工程二期线站建设,已被列入国家发改委“十二五”规划,拟通过6年时间,建设16条性能优异的新光束线站,配套离线的材料准备、测试等实验辅助系统及用户数据中心,全面提升上海光源多科学平台能力。(转载自《新民晚报》2013年4月19日A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