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我自主可控的核能产业比肩世界一流——上海市核学会40周年纪念大会走笔

  侯树文 本报记者 王春

  “国际上下一代核能技术的竞争非常激烈。但是我们已经有了十年的基础,从基础研究、材料、设备都是自己的。‘国际禁运’对我们的研究开发几乎不构成任何影响。”在上海市核学会名誉理事长徐洪杰有条不紊的叙述里可以看出他对我国核能源自主可控且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信心十足。

  记者从12月29日召开的上海市核学会成立40周年纪念大会上获悉,依托于中国科学院以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牵头的强大的科研团队,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的研发已跻身国际领先水平,将在下一代核能技术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切诺尔贝利核事故、日本福岛核泄露等核事故让大众对核电开发的安全危害心有余悸。针对下一代核能的研究开发,安全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国际上对下一步核能需具备“失效安全”特性已经达成共识。“理论上,所谓失效安全是指即便发生事故,也不会对公众和社会产生影响。现在核反应堆都建在海边,因为需要大量的水去冷却;而熔盐堆不需要那么多水,而是用熔盐加空气冷却,所以可以建在沙漠、戈壁甚至地下。”徐洪杰表示。

  据资料显示,钍基熔盐堆是国际第四代反应堆核能系统研究的六种候选堆型中唯一的液态燃料堆,它具有结构简单、可以在常压下运行、燃料“杂食性”强等优点。“新炉子”可以做得非常小巧,装入一定的核燃料就能稳定运行几十年。而经过充分燃烧,理论上其产生的核废料将仅为现有技术的千分之一。

  上海是我国核电研究、设计和设备制造的重要基地之一,依托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牵头在钍基熔盐堆核能领域的科技攻关,将在我国下一代核电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于2011年启动了钍基熔盐堆(以下简称TMSR)先导专项,计划在2011-2020年间投入21.72亿元,主要用于钍基熔盐堆核心技术能力发展和2MW实验堆的研发工作,

  通过TMSR先导专项的实施,已逐渐形成设计研发、冷实验平台和主要装备基地在上海,实验与示范应用基地在甘肃的创新格局。目前,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研发已纳入上海张江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内容。规划中的“十四五”TMSR综合研究设施,包括将在上海嘉定建设国际领先的小型模块化熔盐堆冷态(非核)研究设施,用于模块化技术研究、热工水力实验研究、材料和设备实验验证,高温熔盐储能与制氢技术实验验证。

  据了解,上海市核学会成立于1978年,现有注册会员1800余人。学会下设核物理与原子物理、加速器、核仪器仪表、辐射工艺与辐照加工等14个专业委员会。学会挂靠中国科学院上海物理应用研究所,目前有57家理事单位和会员单位,7家副理事单位分别为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上海市核电办公室、上海市辐射环境监督站、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