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气泡、纳米气层及其应用2014年度国际会议成功召开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于2014年10月21-24日在上海光源大报告厅成功召开了纳米气泡、纳米气层及其应用国际会议(Conference on Nanobubbles, Gas-filled Micropancak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NANOBUBBLE2014)。本次会议是继2012年2月12-17日在法国召开的“Nanobubbles and Micropancakes”国际会议后在中国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参会代表主要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荷兰、芬兰、俄罗斯、日本、新加坡、韩国、瑞士、英国、法国等14个国家。会议规模120人,其中国外参会代表50多人。会议主席是胡钧研究员,共同主席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Vincent Craig教授,他们都是早期“纳米气泡”研究的科学家和推动者之一。

上海应物所所长赵振堂研究员在会议开幕式上致欢迎词,Vincent Craig教授致开幕词。会议主要由6个主题组成:纳米气泡、纳米气层;纳米气泡产生的最新实验方法和技术;纳米气泡相关的理论模拟和计算方法;气体在纳米尺度的生物学效应;纳米气泡的潜在应用;水科学。会议期间共有46个口头报告、23个海报。

“纳米气泡”是若干科学家十几年前观察到的一种新现象,可以在固液界面长期稳定存在,经典的拉普拉斯方程无法描述,目前还没有找到恰当的理论给予解释。本次会议汇集了国内外在纳米气泡研究和水科学相关领域最顶尖的学者,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风暴”。本次会议上科学家们充分展示了纳米气泡研究领域取得的一系列进展:提出了pinning在界面纳米气泡稳定性中的重要作用;指出界面水的特殊结构如二维冰结构可以解释纳米气泡特殊的接触角和高的硬度等方面的问题;展示了有序的气体层的证据;进一步明确了界面有机物污染来源以及与纳米气泡的差别;发现了纳米气泡气层的更多新现象;揭示了纳米气泡、纳米气层的新物理化学性质与生物效应。另外,涌现了许多观测和分析纳米气泡的新技术和方法,如AFM力谱成像技术、X-ray技术、荧光时间成像和AFM联用技术、冷冻电镜和微天平等技术。在纳米气泡应用方面,也有许多令人鼓舞的结果。例如,在治理湖中的蓝藻方面效果非常明显;植物在富有空气纳米气泡的环境中比不含气泡的情况下生长速度明显加快;氧纳米气泡具有许多生理效应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防御非常有益,氢气水的生理效应也可能有纳米级的氢气泡参与。大会最后宣布成立国际纳米气泡协会(International Nanobubble Society,“I-Nanobubble”)和委员会,选举澳大利亚的Vincent Craig教授为第一届主席,Lijuan Zhang为秘书。确定了委员会网址http//www.i-nanobubble.com,确定下一届2017年在澳大利亚召开。

此次会议得到了中科院、基金委,上海生物物理学会和上海应用物理所的大力支持。另外,还得到了上海Nanobubble有限公司、美国公司Tennant, Revalesio和德国JPK展商的大力赞助。

通过此次纳米气泡国际会议的召开,大大促进了国内外专家的交流和合作,推动了“纳米气泡”的科研和应用,而国际纳米气泡协会“I-Nanobubble”的成立则标志着“纳米气泡”这一新领域的诞生。(物理与环境科学研究部 供稿)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振堂致欢迎词


会议主席胡钧研究员主持发言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Vincent Craig教授致开幕词


荷兰Twente大学的Detlef Lohse教授正在提问


大会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