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我国第四代核能技术获重要突破 目前全球唯一的钍基熔盐堆建成运行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4月10日电(记者 张建松)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日前举行的“报国讲坛”上获悉,我国第四代核能技术获重要突破,目前全球唯一的钍基熔盐堆已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建成运行,正积极与骨干企业合作,加快推进钍基熔盐堆工业应用。

徐洪杰研究员在“报国讲坛”做报告。 何静 摄

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先导专项负责人徐洪杰研究员,在题为《从上海光源到钍基熔盐堆(追赶、超越三十年)》的报告中介绍,“熔盐堆”以熔盐作为冷却剂,是第四代裂变核反应堆型之一,具有常压工作、无水冷却、核废料少等优点,是国际上公认的可以实现钍燃料工业利用的理想堆型。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曾建成一个熔盐试验堆,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放弃,没有继续推进工业应用。

我国钍资源储量丰富,钍基熔盐堆可以助力能源独立,市场前景广阔。面向国家能源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的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工业应用目标,2011年,中国科学院部署启动了“未来先进核裂变能——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TMSR)”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

“经过近15年攻坚克难,我们从组建队伍、建设能力平台到研发新材料、新技术,在钍基熔盐堆研发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我国先进核能产业链布局奠定了科学技术基础。”徐洪杰介绍说,“2023年10月11日11点08分,2MWt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首次实现临界反应;2024年6月17日10点12分,首次达到满功率运行;2024年10月,完成世界上首次熔盐堆加钍实验,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运行的钍基熔盐堆(综合实验平台)。”

我国的钍基熔盐堆能源系统(TMSR)制定了实验堆、研究堆、示范堆三步走发展战略。根据规划,今后还将在甘肃建立世界首座小型模块化钍基熔盐研究堆,用于高功率、高辐照工况下钍基熔盐堆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的工程热验证。

“目前,我们正与国内工业界开展紧密合作,加快推动钍基熔盐堆的工业示范和应用。由于很多关键材料和技术都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可以直接产业化,形成供应链。”徐洪杰说。

“报国讲坛”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推出的“讲述身边科学家故事”的精品讲坛,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子不忘科技报国的初心和使命,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勇攀科技高峰。自2021年创办以来,已邀请11位科学家分享科研人生,深受欢迎。

其他新闻链接:

【文汇报】建成上海光源后16年,70岁的他又圆了一个核能“中国梦”:

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889609

【上海科技报】“既然国家需要,我们就要努力去走通”

https://www.shkjb.com/content.html?id=238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