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高职生服务国家大项目,别“离不开又看不起”

科技成果落地需要多层次人才,看起来“高大上”的大科学工程项目,离不开技术技能人才的贡献。

关于这个道理,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应物所)高级工程师米丽娟讲述了一个现实的例子:上海科学家和甘肃职业院校创新联合培养模式,部分高职毕业生实现了“高质量就业”。

科学院主动“走出去”,探索人才属地化培养 

上海应物所承接的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TMSR)重大科技工程项目,是一项应用导向、将催生新产业的科技项目。在项目选址西部后,为解决异地建设承接产业落地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问题,该专项负责人前瞻性地提出“人才属地化培养”理念。

2018年2月,甘肃省教育厅、武威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先进核能创新研究院(依托单位为上海应物所)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在武威职业学院合作举办“中科低碳新能源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新能源学院”),为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项目及相关产业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干得优”的技术技能人才。

3年来,结合西部新能源发展战略需求和项目自身需要,新能源学院先后新开设了3个专业。办学之初,在武威职业学院的支持下,全校选拔能源、机械、建筑等相关专业学生,开展顶岗实习联合培养。

目前,学院已“育训结合”培养了65名顶岗实习学生。其中,前两批部分毕业生参与到研究所上海园区和武威园区项目建设中,承担TMSR项目相关设施的运行、维护、测试、绘图等多项基础任务。首批12人获得了上海应物所专业技术十三级资格认定,并通过了成人高考。其他同学也被推荐到中核等相关企业,实现了“高质量就业”。

破除用人“唯学历”导向,改变人才“高消费” 

上海应物所主动“走出去”与职业学院合作办学培养人才,虽然是研究所西部异地建设项目的特殊性开启的,但事实上,很多科学项目对人才的需求都是多元的。科研的前沿阵地也可以是高职生实现价值的舞台。

上海应物所在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案例,或许可以为其它单位提供借鉴。

首先,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确定人才使用机制,打破了“高大上”的科研院所对学历的固定要求。米丽娟认为,经过顶岗实习联合培养,高职生能够胜任“可替代的”和“不可替代的”两类任务。

前者是指需要长时间连续进行的实验数据采集、监控等,经过培训的高职生可具备实操能力,能让科研人员将更多时间投入研发工作,解决人才“高消费”的现实难题。后者是指需要通过训练才能熟练操作的工作。例如,制造氢燃料电池涉及一项丝网印刷工艺流程,高职生在顶岗实习阶段经过强化训练,能比一般科研人员更快更高质量完成操作,起到科研助理的作用。

其次是重在“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顶岗实习过程中,上海应物所委派一到两位指导老师带一个学生,与学生亦师亦友,在共同推进工程任务过程中,促进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同时,针对学生原有专业基础薄弱的普遍问题,增设专业导向课程,补充文献检索、安全等通识知识,由研究所里负责实验工程的资深绘图师傅教授三维机械制图课等。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得以快速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学院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用“班导师制”等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力。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每位班导师负责10个孩子,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职业规划等,要求老师做好“学情调研”;然后根据其特长和个性,班导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提升。

上海教科院高职研究中心主任马树超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上述合作办学“找到了高职院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项目的切入口”,在2019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称其为“现代学徒制”案例。

对技能人才不能“离不开又看不起” 

米丽娟感受到,以往接触的名校硕士、博士毕业生不同,职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鼓励少、打击多,起初多少有些自卑心理。被选拔到项目中实习,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激励。

她认为职业教育中更应奉行“成功是成功之母”的理念:“我们的老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很用心,很会鼓励学生,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力。时间长了,优秀的学习态度和工作态度完全可以弥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不足。”

上海应物所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探索,佐证了科技成果实施对多层次人才协同工作有实际需求和可行性。但是部分学生在实习结束后感到犹豫:是继续在科研院所工作,还是选择“专升本”的学历教育?如果待在研究院所,可以进一步学习,但要承受“学历低”的压力;选择专升本能提高学历,但能考上专业对口学校的极少。米丽娟认为,这是“唯文凭”评价机制导致的。

她建议,可以参照博士后流动机制,探索高职生在各种科研助理岗位持续成长的“高层次学徒制”。即学生在高职毕业后,继续在一些具备培养条件且有需求的企业临时工作一段时间,再到社会择业。这样无论对学生的成长,还是用人单位参与育人的积极性,都会更有助益。

其次,如果技术技能人才擅长做某项工作,就应该按工作实绩评价其工作能力和水平。“作为科研人员,我们反复思考‘中国制造’的过程。习总书记说过要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不只是论文上,而所有的大科学项目都面临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实在装置的技术承接问题。对于技术技能人才,不能‘离不开又看不起’。”

她还谈到,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评价体现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希望能将评价标准多元化落到实处,真正深化“职普融通”。

例如,现有的高考制度按总分高低选拔学生,有些偏科或者动手能力强却不擅长考试的孩子不能在高考中脱颖而出,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优秀。如果对某些科目或技能特别擅长的人才,也能有获得高学历的通道,就能更好地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形成“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局面。(转载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1-03-20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